印章:千年历史之味

作者:芳萱怡

微信图片_20210828093637.jpg



李东昇自题《治印诗》


视刀为笔寻梦间,

盈寸之地做美田。

精心雕琢四十载,

心随意转竟前贤。



“印”,又名“印章”,古称“玺”,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。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《周礼》:“货贿用玺节。”这个“玺节”就是后世所称的印章。
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842.jpg



先秦印章:源于劳动工具


古玺起源于劳动工具——印模。河南舞阳“贾湖遗址”出土的“十”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,是我国玺印滥觞期的代表作。最早的印刷术得到了印模的启示而形成。古人云:“古有印模拓印,用以传道先人之法;钤着痕迹谓之印,深擦谓之刷;深擦而使痕迹着于纸帛之上,谓之印刷”。原始社会的玺印主要用于陶器的生产上,“龙山文化”出土的陶器上的同文印迹说明了夏代已在陶器上使用玺印了。《后汉书·祭祀志》记载:“自五帝始有书契。至于三王,俗化雕文,诈伪渐兴,始有印玺,以检奸萌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849.jpg


玺印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,夏商周三代以后,“印者,信也”,玺印已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。那时,官员以佩玺来显现自己的权力和身份;政权信函往来,则在封口的泥块上用玺钤印,以防人偷看。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三方青铜“商玺”(瞿甲玺、亚禽氏玺、奇文玺)出现,当代考古学者徐畅考证后认为,它们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诸侯的权力信物,这说明我国最古的史书《尚书》大传所载:商“汤以印与伊尹”一事,完全是事实。


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经济、政治的发展,手工业渐趋发达,玺印的用途逐渐扩大,被广泛使用于公文、财物、仓库等封检,作为吉祥或辟邪之物的佩戴,或作为伴随墓主的殉葬以及公用财物、器物、牲畜的烙钤等等。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854.jpg


这个时期还无印章一词之说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所佩的印章都称玺。邓散木在《篆刻学》中讲道:“(玺印)大者数寸,小者才至累黍,自天子以至庶民,所佩所执者,皆得称玺,质之金玉,纽之龙虎,亦各惟其所好。”


这一时期的古玺有官玺、私玺、图像玺等。官玺多为铜质,白文凿铸,朱文较少,其文字为大篆。印面大约在2至3厘米左右见方(偶有长方),多为鼻纽,少数为柱、亭等纽。私玺,以姓名印为主,一般约1至2厘米见方。朱文私玺往往是宽边细文,白文私玺则多加厚边框。春秋战国亦出现不少的图像玺,主要刻铸人物、飞禽、走兽等图案和几何纹饰的图像,具有禳灾祈福与玩赏之功用。春秋战国古玺使用的是诸侯各国的文字,同一文字的写法往往各异,但从笔法上看,却刚劲有力、生动活泼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03.jpg



秦汉印章:天子独称玺


“六王毕,四海一。”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,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帝国。为了维护“大一统”的体制,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,东汉卫宏《汉旧仪》中说:“自秦以来,天子独称玺,又以玉,群臣莫敢用也。”玺只有皇帝独享,其它用印通称“印”或“章”。此后印章成了权力的象征,对于佩戴印章,尤其是官印,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,按官职大小、俸禄多少来决定印章的大小、质地、绶带及颜色等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08.jpg


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。汉官印分铸印、凿印两种,一般文官多用铸印,只有将军印和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多为凿刻。将军章是汉印中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,它是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,这是由于军事活动频繁,武将调遣大多因军情紧急而必须立即拜封,印章便只能仓促凿成。明朝的甘旸在《印章集说》中言:“凿印以锤凿成文,亦曰镌,成之甚速……名曰‘急就章’军中急于拜封,故多凿之,以利于便”。将军用“急就章”,官职高的两凿成文,印章比较规整,官职低的一凿成文,简单随意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15.jpg


随着道教的流行,汉代还有一种刻有“黄神越章”、“天帝神师”、“黄神之印”等道教用词语的印章,为道家和信教者随身携带,作为辟邪降魔、消除灾难之用,被称为“厌胜印”。晋代葛洪所著《抱朴子·登涉篇》中载:“古之人入山者,皆佩黄神越章之印,其广四寸,其字一百二十,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,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18.jpg


魏晋印章大多延续汉印的形式与格调,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。但制作上凿印多于铸印,印钮有龟、驼、鼻等形制,工艺不及汉印精美。魏晋时由于封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较多,为了使民族怀柔归顺,都在印首冠以“魏”、“晋”字样。在封赠时多较仓促紧迫,故以凿刻为主,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凿印风格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21.jpg



隋唐官印:佩戴变匣装


隋代由于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,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,于是印的边长从2.3厘米左右(秦汉一寸)猛然增大到5.4厘米左右(约合隋二寸)。由于印体加大,公印不像秦汉时期那样刊刻职官名发给官吏本人佩戴,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,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。公印不再佩戴而变为匣装,置诸衙署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1651.jpg


武则天时因觉得“玺”与“死”近音(也有说法是与“息”同音),遂改称为“宝”。唐至清沿旧制而“玺”“宝”并用。唐宋时期印章的凭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,为了使钤盖在纸、帛文书上的印记更加清晰可识,官私印均大量采用朱文形式,以求其清楚、醒目。隋唐官印尚线条流动,到了宋、金时代,形成了一种以小篆文字为基础而一概笔画折叠盘曲之法的“九叠文”入印,形成了过分夸张和变形的官印样式。自宋代开始,还形成了一种以个人名号花写而制成的“花押印”,目的是使他人对自己的签押凭信不易模仿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29.jpg


由于唐、宋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,不少名家把印章用于书画,出现了收藏鉴赏印。诗人陆龟蒙在《戏题袭美书印囊》诗中说:“鹊衔龟顾妙无余,不爱封侯爱石渠。应笑休文过万卷,至今谁道沈家书。”他认为印章艺术的妙趣,胜过沈约的书。从此以后,印章的用途,开始由实用走向了艺术的道路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32.jpg


两宋时期,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,在相互征战的过程中,印章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。靖康之难后,宋朝官员仓皇南渡,印信多有遗失。南宋又重铸公印,不过在印文前“加‘行在’二字,或冠年号以别新旧”(《宋史·舆服志》)。而在金建国之初,则使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、宋官印。正隆元年,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,追缴袭用之辽、宋旧印。金朝末年战事频繁,只好扩大军队,增设军官,致使同一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,同一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。编号有两个系统,即五行系统和千字文系统。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36.jpg



明清印章:私印文人化


元朝的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。前者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元代早期。至元六年(1269年),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——八思巴文,即所谓“蒙古新字”,以后汉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,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。元代以前多用铜、银、金、玉、琉璃等为印材,后有牙、角、木、水晶等,因质地太硬,普通刻刀不能刻之成文,只得写好篆书后请工匠来刻。元朝篆刻名家王冕用花乳石刻印,花乳石质地细软,容易雕刻,从此士大夫纷纷仿效,学制古篆印章,为明清篆刻艺术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39.jpg


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,直钮,方一寸七分,厚六分;将军印用柳叶文,平羌、平蛮、征西、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,皆银印虎钮,方三寸三分,厚九分;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,铜印直钮。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,加高到8厘米左右,形成后世俗称的“印把子”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之父名“印”,为避讳,其时,官印均不可称“印”,而于印末刻“符”、“契”、“信”、“记”等字。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十分严格,印章普遍有所增大。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,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43.jpg


明清私印最主要的特点是“文人化”,印材以石料所作为多,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,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,一般文人、书画家几乎无不喜欢用印、藏印。中国书画所谓“四绝”,即诗、书、画、印四位一体的模式在明代愈益兴盛起来,四者相互渗透,相互滋养,印章常常成为文人写意画和书法作品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46.jpg


明末清初更是形成了印学的几个主要流派,分别是皖派、浙派、莆田派和云间派。到了清代有印社出现,比较著名的是西泠印社、乐石社和龙渊社。齐白石先生以画好而闻名天下,但他却说:我最满意的,一是我的诗,二是我的印,三是我的书,四才是我的画。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50.jpg

东昇先生刻章中


微信图片_20210829100954.jpg

    李东昇先生自幼酷爱书法、篆刻艺术。从三岁起就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法,十三岁拜师赵朴初大师门下,又先后得到萧劳、雪祁、周而復等老一辈书法家的指导与帮助。几十年来,在恩师教诲和自己执着钻研之下,遍临天下名碑名帖,书法艺术造诣日深,综合颜鲁公的遒劲,柳公权的筋骨,二王的流畅潇洒,怀素、张旭的奔放和潘龄皋的秀美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。东昇先生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,受到了同行们的赞誉与好评,多幅作品作为贺礼赠与国际友人。特别是微书作品响誉海外,堪称一绝。东昇视书法为终生伴侣,希望与各界同仁共勉。


签约艺术家
    李东昇先生,号博雅,笔名玩墨人。一九五八出生,北京人,祖籍河北深州。      现任:      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终生院士;      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主任;      中国银龄候鸟老艺术家研究会副会长;      中国专业人才库艺术与商务考评专家委员会专家;      中国专业人才库摄影艺术文化考评管理中心主任;      世界知名艺术家称号;      文物鉴定评估拍...
      王学友,四七年十月生,北京人。现为燕山美術家协会、燕山书画院、房山老年书画研究会、北京毛体艺術研究会等会员。其作品多次参展、拍卖,受到收藏家的喜爱。其作品曾在多家书画媒体刊物上发表,并参加了吉林电视台的《聚星汇》专题节目,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    张永胜,1967年生于河北保定涞源。1989年毕业于湖沙市美校,后从事工艺品图案设计工作,2008年后专攻国画山水至今。     2019年,师承著名画家衣惠春学习山水,现为市美协会员、市民建中央画院画家、雄安新区中国书画联谊会副主任、中国文人书画研究院研究员、加拿大中国书画研究院特邀画家,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2013年作品《山谷鸣泉》入选温哥华大展,2014年《峰谷飞瀑》画作...
谢纲骅,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青花瓷油画创立者、欧洲当代艺术家协会副主席、美国华人商会艺术顾问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近年来,谢纲骅创立了中国青花瓷大熊猫油画,作品先后在巴黎市政厅“法国华人艺术家美术作品展览”、丹麦国家博物馆“熊猫与世界艺术作品展”、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“大熊猫走向世界150周年历史文化展”展出、美国2020动物美术大赛。其作品先后被法国总...
    王贡,冰雪山水画画家,生于1971年,字雪鹤,师承于中国著名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先生,斋号精雪轩。现为中国国家书画研究院黑龙江分院副院长,中国冰雪山水画研究会会员,黑龙江省冰雪画院画家,黑河市北安市政协书画院画家。所画冰雪画作品个性鲜明,雅俗共赏,曾多次参加国内多个画展,受到业界一致好评,绘画体裁有“冰雪白桦林系列、雪韵雾凇系列、冷逸月色系列”。北京博雅荟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签约...
     李继森,汉族,笔名玉璞,1946年生于湖南安化。      曾经在新疆玉雕厂从事玉雕设计。后对书画喜爱、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,师从李天翔等中国著名画家。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、中国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乌鲁木齐市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新疆丝路书画院专职画家,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先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新疆分校、新疆职业大学、新疆师范大学、新疆工学院、新疆老年大学任教。作品多次参加国内...
     陈学军、静悟斋主。      烟台市民主促进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。荣获《国礼艺术家》以及《2020中国当代百杰艺术家》荣誉称号。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烟台市莱山区美协副主席。师从何延喆、崔晓东、范扬等名家。现任北京市荣宝斋画院范扬山水画工作室画家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      其中国画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。其山水画作品被国内外各大“美术馆...
周传波,1980年生,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,现居北京。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会员,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九三书法家协会理事、九三美术家协会理事,艺惠藏书画院副院长。受聘于中国画院从事艺术设计工作,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《美术市场》第三编辑部美编。在担任《中国画院》、《美术市场》等大型艺术专业刊物艺术设计工作近十年间,每受书画界各名家指导,笔墨渐趋圆融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~魏杰江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: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:中华文化促进会江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:中国公益网书画研究院副院长:《东方水墨》杂志社副主编:《都市文化报》艺术顾问:广东汕头润园书画院副院长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       师从著名画家蔡超先生,近年来将传统笔墨精神与时尚元素相结合,探索一条用水墨诠释现代生活的写意之路,作品入展:全国第八届美展(中国美协主办),首届八大...
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~山峰      万安,洛阳人,52年生,专业绘画50余年;2012年作品制成邮票、电话卡、明信片全国发行;2013年参加中国第八届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。2013年八月被洛阳市评为最能代表洛阳形象和文化的洛阳礼物.2018参加河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。2018年自然牡丹画技法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    苏胜伟,男,艺名:丹青不渝。     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双城区,退休前系双城区计生局美术编辑。本人自幼受父辈熏陶迷恋美术,花鸟山水都有涉猎,尤以牡丹见长。     现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黑龙江省中山书画院签约画家,海南书画艺术网委员会委员,中国教育电视台《水墨丹青》书画院会员,中国东方巨龙书画家研究会会员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      本人本着继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...
王金海,吉林省辽源市人,祖籍河北沧州。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,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吉林省辽源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,现任江苏省宿迁市中老年书画协会副主席,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中国艺术书画研究院副院长,北京中联国粹书画院副院长,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美术师。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家、省市美展并获奖,曾在《美术报》、《中国艺术博览》、《人民日报》副刊讽刺与幽默、《中国市容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、《前进报》、《...
刘锡仁,字星辰,号柳荫居士,万象堂主人。满族,镶黄旗。祖籍辽宁本溪,出生于吉林东丰,成长于吉林柳河,现居北京。现任中艺名书画院副院长。国家民族画院驻院画家。文化部高级书画家。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外交国礼书画院常务副院长,万象堂书画院院长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笔大象作品的探索与研究。所创作的工笔大象作品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,风格独特,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、赞誉和好评。2016年6月在京召开的...
方靖,2003年退休。现上海市奉贤区美术家协会会员;上海市奉贤区女画家协会会员;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书画协会会员;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;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黄亮柏,男,1951年7月出生。高中文化。退休前工作单位:浙江省丽水市天华玻纤公司工会主席。2011年退休后参加丽水市莲都区老年书画研究会,历任副秘书长,副会长,会长至今。现为丽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。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。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张云,河北省满城人,1954年出生,1973年入伍,已退休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,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新疆山水画研究会理事,新疆军旅书画院常务副院长。作品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,结合新疆独特的地域特色,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,特别是对大漠、戈壁、冰川、风雪等技法研究方面独具匠心,将哲学理论、兵法理论融于绘画,形成自己独特的西域风光风格。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外展览并获奖。先后被乌鲁...
王晓华,山西临汾隰县,生于1970年,字梦琼,号八雅堂居士,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,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会员,金陵书法院会员,俊彬书画院山西分院院长,世界名家书画院院士,南京翰墨研究院院士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熊海清,字墨海,号千墨。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,先后师从赵春秋,施云翔,刘怀勇,李富强等名师。2020年作品《忆江南》入选第四届“朝圣敦煌”全国美术作品展。2020年作品《秋瞑山居图》入选第四届“悲鸿精神”全国中国画美术展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
伍华,字硕石,号青山桥人,祖籍湖南湘潭,现为江西省美协会员,江西省书协会员,中韩艺术家交流协会会员,东方书画院副院长,南昌福山书画院副院长,吉安市美协理事。自幼酷爱书画艺术,九零年进修于浙江师大艺术系,九五年师从张松鹤先生。二零零一年进修于中国美协花鸟高研班,师从何水法,霍春阳等先生。二零一六年师从王阔海先生。书画作品在全国及省,市大赛中多次获奖。先后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(中国影像方志)纪录先...
陈曙泉,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人,自幼酷爱书画,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学习书画,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级省市书画大赛并获奖。本人现为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大众书画院会员、山东省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、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博兴县政协书画联谊会会员、博兴县美术家协会理事、《羲之书画报》签约画家。北京博雅荟萃签约艺术家。